昨天,在华海集团子公司浙江华展新材料公司,总投资11.85亿元、年产3万吨差别化氨纶纤维生产线技改项目正在进行最后阶段的设备调试。该项目从开工到投产只用了8个月,比正常工期缩短近一半时间,再一次创造了“华海速度”。
到底有什么秘诀?昨天,记者走进企业深入了解“华海速度”背后的故事。
华海集团总裁杜春树告诉记者,“快”是华海集团的传统,从决策到执行都是快字当先。“项目前期已经做了很多准备工作,原本打算2018年上的项目,今年正月里定下来提前上项目”。
在华海集团董事长蔡华峻看来,快,其实也是市场的倒逼。“氨纶行业更新很快,不加快改造就没有生存空间,必须要以更快的速度走在行业前列”。这位华海集团的掌舵人,也是“华海速度”的真正缔造者。为加快项目建设,蔡华峻从项目施工开始,每天都奔波在一线,所有事项亲力亲为,现场督促。“除了出差,每天从早上开工到晚上停工,他基本都在工地,有时候吃饭都在工地。”华海集团行政负责人蒋小明深有感触地说,企业老总的精气神感染着大家。早在2010年新上2万吨差别化氨纶纤维生产线技改项目时,相对简易的钢结构厂房搭建,从开工到投产仅用了6个月。
不仅是从上到下的精神状态,快的背后,还蕴藏着华海集团多年以来形成的精细化管理体系。“从今年3月17日立项,4月初动工,我们采取边设计、边采购、边施工的方式,为的就是快。”杜春树告诉记者,公司4月初就签下了交货周期长的设备订单,许多设计工作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团队,大大压缩时间。另一边,华海集团还派出采购员赴设备厂家驻企监造,跟踪督促设备及时交付。
为了加快设备安装,最多时两个班组施工,安装工人达到700多人,每天加班到晚上9点。与此同时,公司每天召开例会,除协调问题外,倒排时间,对未完成的节点工作,严格落实加班等措施,确保项目尽早完工。
“陶朱街道还派专人驻企服务,对项目的顺利推进起到了积极作用。”杜春树说,除了一些政策处理外,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两条高压线的移位问题,如果高压线不移位,项目就无法实施。“刚开始感觉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,因为涉及面太广了,存在很大风险。”让杜春树没想到的是,项目立项后,在经信、供电等部门和街道的多方协调下,高压线顺利移位。
天下武功唯快不破。“新项目全面投产后,将实现效益翻倍,纳税翻倍。”
蔡华峻表示,华海集团将始终秉承“快”字理念,在氨纶行业进入“微利时代”的情况下,仍坚守实业,瞄准市场快上技改大项目,更好地抢占市场先机,推动企业加快发展,始终走在行业前列。
在华海集团年产3万吨差别化氨纶纤维生产线技改项目现场,施工人员在对设备做最后阶段的调试。记者 王益均 杨迪尔 摄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