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坚守匠心之路---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的华海经验(下) |
版权信息 | 摘自:诸暨日报 源作者:王益均 刘瑞安 发布日期:2017-12-13 |
1979年,年仅19岁的蔡华峻,从一名砖厂工人毅然决定创业,带着东拼西凑来的3000块钱起步,从做加弹丝生意,到购买绸机办起小作坊,从赚到第一桶金到1982年办起自己的工厂,到现在无论是华海机械还是华海氨纶,都做到了行业领先。
一路走来,从蔡华峻身上看到的是吃苦耐劳、敢闯敢试、敢为人先的典型诸暨企业家精神。
“走路都是小跑,所有技改项目都是亲自抓的。”“常常在项目现场呆一整天,许多时候午饭都是在工地上吃泡面的。”华海集团行政负责人蒋小明告诉记者,董事长实干、敬业、专注,这是公司上下公认的,也正是他这种精神感染着每一位员工。
“以人为本,创强争先,追求卓越,共创辉煌。”在华海集团的生产区出入口,一块硕大的牌子上这样写着,这正是华海集团对华海精神的阐释和定义。
其实华海集团最早出名的并不是氨纶,而是华海的纺织机。深耕多年,自主研发的喷水织机、高温高压自动卷染机、高速无梭织带机3个系列产品,时至今日,仍然牢牢占据着国内市场头把交椅。
“董事长也是技术控,很爱钻研,对技术的要求近乎苛刻。”华海集团总裁杜春树告诉记者,正因为对“匠心”的坚守,对极致的追求,所以像我们的纺织机在行业处于领先,尽管卖得比别人贵,却是最抢手的,氨纶也一样。
记者了解到,HJW230型喷水织机曾获得过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,各项技术性能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,填补了国内空白,被列为******重点新产品。自主研发的智能化卷染机产品曾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。同时,作为纺织机械的龙头企业,该领域内所有国家行业标准的起草,都有华海集团的参与。
发展靠创新,创新靠人才,所以蔡华峻对人才极为重视。在外人看来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,本科以上员工达到了65%以上。除了引进尖端人才,华海集团还不遗余力培养人才,每年在员工培养方面的投入不低于300万元。
一个产品的制作需要“工匠精神”,企业管理也同样需要。华海集团全员参与量化考核,既在技术层面****程度地保证了产品品质,同时也调动了每位员工的积极性。“我们的薪资由基本工资、工龄工资、技能工资、考核工资四部分组成,后两项占比大。技能等级分四级,考核每三个月进行一次,每个员工每半年就有一次工资晋级的机会。”杜春树介绍说。
等级的划分,不受限于新老员工,只要你有本事,你的工资很快就能上去。杜春树坦言,这样精细化的管理模式,****程度激发员工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,有利于在全公司培养匠心精神。
“坚守实业的初衷不会变,而且要走得更好,不仅为了厂里1400多名员工的盼头,也希望为民族实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”蔡华峻坚定地说。
记者手记:浮躁的市场背后,是众多企业对短期利益的追求,而华海集团始终以一份匠心坚守着这个实业。华海集团在研发投入方面的果决,对人才的重视,对管理的精细化要求,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,更是对“工匠精神”内涵的深刻解读,脚踏实地,持续投入,只为打造更多精品优品,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。
|
|
〖关闭〗 〖打印〗 |
|
|
|